中国用7%的耕地,养活了22%的人口。
这句话不错,但需要被耕地养活的,不只有人,还有数以千万计的禽畜。
拿猪肉举例来说。我国是全球第一大生猪生产国及猪肉消费国,生猪出栏量及猪肉消费量占全球的比重均在50%以上。
这么庞大的产量以及消费,靠的是足量的饲料粮供养,这便为“人畜争粮”埋下了伏笔。
专家认为,和口粮相比,更应该关注的是饲料短缺及其可能对我们生活造成的影响。
北京大学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黄季焜也指出,从中长期看,中国粮食安全的根本问题是饲料粮短缺。
1、膳食结构的改变:“以粮为纲”悄然向“以肉为纲”转变,吃肉成为生活刚需
自1978年以来,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,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,其显著特征是粮食等主食显著减少。统计数据显示,城镇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由1978年的152千克降到2017年的110千克,农村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由1978年的248千克降到2017年的155千克。
肉、禽、蛋、奶等动物性食品消费显著增加。城镇居民人均猪肉消费量由1978年的13.7千克上升到2017年的20.6千克,禽类由1978年的1.0千克上升到9.7千克,鲜蛋由1978年的3.7千克上升到10.3千克;农村居民人均猪肉消费量由1978年的5.2千克上升到2017年的19.5千克,禽类由1978年的0.3千克上升到7.9千克,蛋类由1978年的0.8千克上升到8.7千克。
中国历年人均肉类消费量
数据来源:美国农业部
注:其中2014年之后是预测值,其中红色为猪肉、绿色为禽肉、蓝色为牛肉。
当前,中国每年人均肉类消费量已经从1980年的只有10公斤上升到目前近70公斤,从过去的凭“肉票”定量买肉到“想吃就吃”,我们的膳食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“以粮为纲”悄然向“以肉为纲”转变。
2、膳食结构的改变伴随的是肉类进口的增加和饲料粮的疯涨
我国是世界猪肉消费第一大国。根据USDA数据显示,2019年全球猪肉消费量达到1.009亿吨,占全球猪肉消费量的比例高达44.5%。可以说全球有一半的猪肉是被中国人消费。
我国生猪产量也是全球第一,但是依然还是产不足需,连年进口,且不断增长。2016-2019年的我国猪肉进口量分别为162.02万吨、121.68万吨、119.28万吨、312.8万吨,2019年比2018年增长1.62倍;而2020年1-7月,进口量达333.7万吨,超过2019年全年水平。
伴随着强劲进口,2020年以来,主要饲料原料纷纷上涨,其中涵盖了玉米、豆粕、菜粕、棉粕等产品。那么2020年饲料原料价格究竟涨幅有多大呢?我们可以看以下表格,其中年内涨幅最为疯狂的当属玉米了,年内涨幅高达662元/吨,而年内最高时期涨幅达都700元/吨以上。
进入2021年,玉米市场在强劲的基础上,再度加码,现货成功站上3000元大关,豆粕价格也达到了4000元/吨的高价。
3、为什么玉米、豆粕上涨如此之多?环环相扣,重要原因就是饲料粮存在缺口
首先看饲料粮的主要原料之一——大豆。我国对大豆的进口依存度相当高,连续8年超过80%。统计数据显示,2019年,我国大豆产量1810万吨,较上年增长近13.34%。2019年我国大豆进口量实现8851万吨,进口量已在产量的4倍以上!2020年大豆进口更是首次突破一亿吨,全年累计进口大豆10032.82万吨,同比增幅11.7%。而且从长远看,我国大豆进口数量仍将会维持在较高水平。
其次,看玉米,2020年进口量也是首创历史最高纪录。根据海关总署的数据,中国2020年进口了创纪录的1130万吨玉米,比上年提高135.7%,这也是首次超过全年关税税率配额720万吨。市场预计我国玉米进口量未来依然强劲,近期,我国连续买入近600万吨美国玉米,创下单周最高纪录。
饲料生产和粮食安全是紧密相关。目前饲料用粮占粮食总产量的比重已由20世纪50年代的20%上升到40%;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,预测到2030年我国饲料粮需求量占粮食总需求量的56.5%。
中国是世界第一大饲料生产大国,饲料粮的增长对我国粮食供需平衡影响越来越大,以2010年为例,2.46亿吨粮食缺口几乎全部来自饲料粮。
虽然,我国完全有能力保障大米、小麦的口粮供应,但饲料用粮安全需要高度重视。短期看,饲料粮价格趋高带动肉类价格上涨,养殖企业面临较大压力。
长期看,我国粮食安全表现为“饲料安全”。目前我国玉米产需长期趋紧,要保持90%以上的自给率需要付出艰苦努力;大豆目前对外依存度超过80%,产需缺口有进一步扩大趋势。
未来,解决好饲料粮安全供应的问题将成为确保粮食安全的关键。
文章来源:中华粮网